2013年06月08日 09:06耐火材料网
【中国耐火材料网】
寒流
2013年,对于阳泉市的大多数耐火企业来说,“春天来得格外迟”。
经过一路“拼杀”,郊区圣火炉料公司的副总王宇鹏最终拿下了3000吨耐火砖的订单,但是他却高兴不起来。“由于同业杀价,几乎无利可图”。不做只能是等死,对于许多小规模的耐火企业来说,“能扛下去就是胜利”。
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,由于需求增长放缓、产能过剩加剧,阳泉市耐火企业目前普遍面临“吃不饱”的状况。据阳泉市经信委统计数据,全市耐火行业的产量为380万吨,而最近几年的实际产量一直维持在200万吨左右。以盂县西小坪耀森耐火材料公司为例,2005年产量15万吨,2006年14万吨,之后由于订单减少,产量一路下滑,到2012年只生产了8.3万吨。
为了活下去,“利润削的比纸还薄”也得干。据统计,2012年,阳泉全市耐火行业产量同比增加10%,销售收入同比增加17%,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6%,但利税同比下降6%。行业政策的调整被认为是市场生变的主因。随着国家遏制焦化、钢铁等行业投资过热的经济政策陆续出台,与焦化、钢铁行业密切相关的耐火材料需求随之降温,产品价格下滑。
作为全国四大耐材基地之一,耐火产业一直是阳泉市的主导产业。企业成本随着原料、燃料、人工费用的上涨,资金已成为目前阳泉耐火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。据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的一份调查显示,截至2012年底,平定县农村信用社仅耐火企业到期不能及时转化的贷款额高达4788万元,企业信用状况恶化,银行贷款风险显现。
目前,阳泉全市耐火企业397个,从业人员2.5万人,由于高强度的工作条件,工人基本都是企业附近村民。据记者调查,为适应市场,阳泉耐火企业开始出现“两极分化”,重压之下耐火如何重新“洗牌”,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。
症结
有这样一句话,没有不好的市场,只有不好的企业。反观阳泉耐火企业,虽然面对同样的市场,但是也存在“冰火两重天”:一边是西小坪、华岭、下千、中原等为数不多规模耐火企业的稳定增长;一边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开工不足甚至停产。
行业性的“多小散乱”成为最主要的症结。得益于独特的资源禀赋,阳泉市耐火产业发展已有60多年的历史。从上世纪60-70年代的作坊式生产,到80年代后期的“村村点火”,再到2000年以后的工艺革命。
受困于环保的压力,2002年,阳泉市开始了对耐火企业的第一次工艺革命,“蒙古包”式倒烟窑被推倒,建起了节能隧道窑,变燃煤为燃煤气。2007年,淘汰煤气发生炉,代之以天然气。两次工艺革命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,阳泉市耐火工艺在全行业领先。据当地媒体介绍,为了推倒倒烟窑,当时阳泉提出“零点关停关停到零”,许多小企业看着千万元的投资打了水漂,难过的流泪。
耐火企业第一次大 “洗牌”后,尽管工艺进行了升级换代,但阳泉耐火“多小散乱”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观。
据阳泉市郊区耐火协会会长王永寿介绍,“今年耐火行业受钢铁市场影响,遭遇了严冬,普遍疲软,只有不到30%的企业勉强维持。关键是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低,市场缺乏竞争力。”过度地依赖市场,而缺乏产品的创新,使得这个行业举步维艰。
阳泉市耐火企业中,年生产1万吨以下的企业有300多家,由于集中度低、规模小、市场控制力差,导致无序竞争严重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,是否有持续的、领先的产品开发能力。在阳泉全市重点规模耐火企业中,只有西小坪公司、华岭公司、广鑫源公司等几家企业拥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,拥有一些知识产权,其余大多企业尚处在初级产品阶段,耐火初级产品占全行业年产量的70%。
下一篇:开辟耐材营销双赢新模式